寶寶吸吮,才能打開母乳“水龍頭”

台北到府坐月子
桃園到府坐月子

  母乳是大自然賜予寶寶最好的禮物,每一位媽媽與生俱來就有哺育孩子的天性,然而當新生命降臨時,總有很多關於哺乳的問題困擾著我們。寶寶哭鬧是因為媽媽的奶水不夠吃?沒有奶水怎麼辦?喝瞭鯽魚湯、木瓜湯等等湯為何還是奶水不足?

  可事實是怎樣呢?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母乳喂養周”宣教活動上瞭解到,母親分泌乳汁,寶寶是重要因素,就像一個水龍頭,打開的關鍵在於寶寶的吸吮,寶寶的吸吮可以使乳汁自然不斷地分泌出來。其他所謂催乳師的按摩,或是各種催乳湯等,更多隻是輔助作用。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沒有沒奶的媽媽,隻有不想喂奶的母親,除非母親本身存在患乳腺疾病等問題。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對產婦一項臨床統計顯示,產婦在四個月內堅持母乳喂養的僅有50%,而對627多名產婦的隨訪過程顯示,產婦是否進行母乳喂養,受到周圍人為幹擾因素很大。

  該調查從2012-2013年間開展,中山一院婦兒科護士長劉悅新介紹,根據調查結果,在孩子出生第一個月內,幹擾母乳喂養的最大因素為新生兒父親,其次為產婦的母親,以及婆婆、月嫂等。大多數產婦願意也能堅持母乳喂養,但難抵周圍各種聲音的質疑,比如“你的奶水夠孩子吃嗎?他怎麼總是在哭?”“奶水這麼清湯寡水,能有營養嗎?”“不加些奶粉,孩子怎麼能吃飽?”……

  在另一份第三方調查顯示,中山一院產科中,前四個月堅持母乳喂養的比例約為50%,劉悅新表示,相較於其他地方,這個比率已經算很高瞭。目前整體看,我們的母乳喂養率偏低。劉悅新和省婦幼保健院產科護士長曾麗玲均表示,親屬應多鼓勵產婦堅持母乳喂養,瞭解正確的母乳喂養方法,以避免各種誤區,從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等。

  誤區:產後前兩天奶水有點少,還是給寶寶先加點奶粉吧,免得餓壞瞭寶寶,等下奶後再來母乳喂養好瞭。

  事實:人體很奇妙,乳量分泌有自然調節能力

  “人體的調節機制是很奇妙的,新媽媽在生完孩子後,乳汁的分泌量與寶寶的胃容量是趨近一致的”,省婦幼保健院產科護士長曾麗玲指出,寶寶在剛出生1天的時候,媽媽的奶水雖然比較少,但這個時候寶寶的胃容量也隻是小玻璃球那麼大,他隻需要一點點乳汁就能滿足全天的能量,所以不用擔心自己奶水不夠。

  劉悅新也表示,一般而言,在4-6個月內,媽媽的奶水對於嬰兒的成長發育而言,是充足的。很多準媽媽受身邊的人影響,總是以為自己的奶水不夠,不夠自信,其實不然,媽媽的乳汁分泌會逐漸調節到與寶寶的需求一致,分娩後的第一周是自身的乳房和嬰兒的磨合期,過瞭磨合期,嬰兒吃奶的節奏就會與媽媽乳汁分泌的節奏吻合。所以嬰兒的吸吮是關鍵,催乳湯等其他方法隻是一個輔助作用。

  劉悅新和曾麗玲都認為,不要認為初期乳量少,就急著給孩子補奶粉,這樣會影響孩子吮吸母乳的積極性。如果一開始就先添加配方奶粉的話,寶寶吃瞭奶粉後,吃母乳就會吃得少一點,而且因為橡皮奶頭長,出奶孔大,寶寶不需要費力就可以吃到奶水瞭,慢慢地寶寶就不願意吸吮媽媽的乳頭瞭,這樣的話,就會使得乳房因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刺激而影響到正常的泌乳功能,從而導致後續的母乳喂養問題,如下奶困難、奶脹、寶寶產生乳頭錯覺等。曾麗玲建議說,孩子生下來,就要經常讓他吸奶,刺激泌乳機制後乳汁量會慢慢增多,乳汁量與胃容量通常呈正相關增長、最終達到平衡。

  誤區:寶寶一哭鬧,就認為是餓瞭、沒吃飽。

  事實:“嬰兒自帶三天幹糧出生”,哭鬧不隻是因為吃

  孩子生下來,吃是頭等大事,當孩子一啼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通常先想到的就是“是不是餓瞭?”醫學界有一種說法,“嬰兒自帶三天幹糧出生”,說的是剛出生的嬰兒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餓肚子。劉悅新解釋說,剛出生嬰兒體內有一種棕色脂肪,消耗這種脂肪,能為嬰兒自身提供能量。如果嬰兒不是精神萎靡不振或低血糖情況的話,不用一哭就喂奶。

  中山一院兒科沈振宇副教授表示,哭並不等於餓,通常小孩哭鬧的原因有很多,或是想獲得關註和安撫,或是尿佈弄得太緊不舒服,或是想換個地方,哭鬧是嬰兒表達的唯一手段,是嬰兒與大人互動的方式。當嬰兒哭鬧時,恰當的方法是排除瞭其他因素之後,才去觀察寶寶是不是真的餓瞭。劉悅新還談到,不少爺爺奶奶認為孩子吃得越多越是好事,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寶寶吃奶的量就受到不停的攀比。其實嬰兒不是越吃越健康的,不是吃的量越多越好。嬰兒哭啼時就喂奶,導致孩子飽感過度,影響嬰兒成長健康。

  誤區:媽媽睡眠好有利於乳汁分泌,寶寶半夜想吃奶時隻能給寶寶吃配方奶。

  事實:“按需喂奶”,按照寶寶需求而非媽媽需求喂奶

  媽媽睡眠好有利於乳汁分泌,寶寶半夜想吃奶時隻能給寶寶吃配方奶。這是一種誤區,劉悅新解釋,在夜晚催乳比在白天的要多,在第一個月的時候,媽媽不堅持給寶寶喂過夜奶的話,乳汁分泌會越來越少,所以坐月子的媽媽要學會“日夜顛倒”,白天寶寶睡的時候自己也睡,晚上堅持給寶寶喂奶,有利於乳汁分泌。

  剛出生的嬰兒吃奶是不分時間的,有需求就要吃。沈振宇表示,所以初期的母乳喂養應遵循“按需”喂養,而非“按時”,且不宜過量。需要強調的是,這個“需”指的是嬰兒的“需”,而不是媽媽的“需”,寶寶想吃就喂,不想吃就不喂,什麼時候吃,吃多久,吃多少,都讓寶寶說瞭算,而不是媽媽說瞭算。

  曾麗玲也發現,有些媽媽在喂奶的時候會嚴格按照隔幾個小時喂一次的原則,其實,在寶寶吃奶還沒有規律以前,需要按需哺乳。如果嚴格地按照固定的時間給寶寶喂奶,則可能會導致寶寶在饑餓的時候沒有奶吃,而在還沒餓的時候又硬讓他撐著。這不僅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發育,而且還會讓寶寶對吃奶產生一種煩躁的心理。隻要做到按需哺乳即媽媽感覺奶脹或寶寶饑餓時即予哺乳,既有利於媽媽乳汁的分泌、預防奶脹,又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

  另外,很多媽媽都會有奶脹或者乳汁分泌不通暢的情況,這時候,劉悅新介紹瞭一種間歇冰敷的方法,在兩次喂奶的間歇期,將冰箱裡速凍的包菜拿出來放在乳房上冰敷,進行第二次喂奶前,再用熱毛巾熱敷一下,對乳房進行按摩,然後再去進行喂養,這樣奶脹和不通暢的情況就可以得到緩解瞭。

  誤區:“前奶”好似清湯寡水,擠掉不要瞭。

  事實:雖稀薄,富含水分、蛋白質

  媽媽哺乳時,每一次出奶,前面一段奶看起來好似清湯寡水,容易被誤認為沒啥營養,擠掉不要。曾麗玲說,先吸出來的奶我們叫“前奶”,它看上去雖然比較稀薄,但卻是富含水分和蛋白質,這也是為什麼說純母乳喂養的寶寶不需要額外喂水。在“前奶”之後,乳汁就變成瞭白色,而且比較濃稠,這就是“後奶”瞭,後奶富含脂肪、乳糖和其他的營養素,能提供很多熱量,保證寶寶吃瞭後不會經常餓。

  如果隻是吃到前奶,寶寶會長得比較瘦小,如果隻是吃到後奶,寶寶又會缺少水分和蛋白質。所以,曾麗玲建議,一般在喂奶的時候,媽媽切不可將“前奶”擠掉,也不可喂一會兒這側,又換另一側,應盡量讓寶寶吃空一側乳房後再換另一側,這樣才能保證寶寶攝取到足夠的營養。

  掌握正確的喂奶姿勢

  溫馨提示

  有一些媽媽在喂奶的時候,會用大拇指和食指呈“剪刀”式夾住乳頭或乳暈,曾麗玲指出,其實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寶寶的含接和有效吸吮,還會阻斷乳汁的流出,當然,如果媽媽的奶汁過多、乳反射過強,倒可以采用這種“剪刀”式,以減少寶寶嗆奶的機會。

  還有一些媽媽在喂奶的時候,其他人用一隻手拿著乳房,另一隻手握著寶寶的頭,將寶寶推向媽媽的乳房處,其實,當施加壓力時,寶寶會反射性地將頭後仰,如此反抗多次後,也許寶寶就會拒絕母乳喂養瞭。

  此外,也還有一些媽媽害怕喂奶時寶寶的呼吸道被乳房體堵住瞭,往往用手將乳房組織向後壓,這也是不科學的。媽媽用手向後壓乳房組織的時候,將會阻斷乳腺管內乳汁的流通,從而影響寶寶的吸吮。隻要掌握正確的含接姿勢就不會出現喂奶時寶寶的呼吸道被乳房堵塞的現象。

  正確的含接姿勢是:媽媽的大拇指和食指呈C字形托起乳房,先將乳頭刺激寶寶的口周圍,使寶寶建立覓食反射,當寶寶的嘴巴張到足夠大的時候,再將乳頭及大部分的乳暈含在寶寶的口中。當寶寶正確含接到乳頭時,可以見到寶寶的臉頰是鼓起呈圓形地在慢而深地吸吮,而且媽媽也可以感覺到明顯下奶的感覺。

source:http://www.mmbl.net/xinshenger/xsrmr/111309.html